世界速讯:公车上书 名词解释_公车上书名词解释
来源: 元宇宙网      时间:2023-06-18 20:43:42

有关公车上书 名词解释_公车上书名词解释这方面的知识,估计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公车上书 名词解释_公车上书名词解释的相关内容。

1、公车在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3、公车上书是指上书言事。

4、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5、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6、“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7、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8、扩展资料公车上书的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9、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10、《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11、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12、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13、5月2日,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14、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教材所载: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15、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16、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7、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18、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

19、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20、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1、“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2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车上书。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最新推荐
相关推荐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